联姻内地资本争获“中国身份” 保健品洋大牌绕不开价格乱局

跨境电商兴起捧红了全球的保健品。在这种态势之下,昨日,美国知名保健品公司GNC(健安喜)也传出借助中国资本全面入华的消息。GNC正与多家公司接触,潜在收购方则包括复星集团和中植资本国际有限公司等。交易如果完成,GNC将成为继Swisse、Vitaco之后,又一国外保健品巨头被中国资本掌控。

洋大牌“出嫁”中国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很多国外保健品品牌实际上已经是“中国身份”,2015年9月,合生元宣布以63亿元收购澳洲保健品牌Swisse;今年8月,上海医药以约15.8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牌Vitaco。

而美国保健品品牌GNC也在寻找中国买家。1月,GNC就曾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经营计划评估,同时正在考虑加速授权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其他合作方式,以及资本结构优化。作为战略评估的一部分,公司或考虑出售选项。过去一年,GNC股价下跌了44.3%;上半年,国际业务的收入也下滑4.6%至7990万美元。但是公司中国业务的收入增长了350万美元,抵消了部分下滑。

自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GNC在华主要依托于线上渠道。截至目前,GNC在华实体零售店只有8家,且都集中在上海、香港等地。本土市场业绩下挫与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促使GNC“外嫁”的重要原因。


价格体系混乱

GNC公司成立于1935年,公司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全球最大的健康营养产品专业零售商,生产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运动饮料和其他专业营养补充剂等产品。目前,GNC在天猫商城、京东等中国购物网站上已经成为销量最高的保健品品牌之一。

售价差异大。GNC在中国市场价格体系管控方面的挑战包括定价机制、促销方式等。尽管是同一款产品,但进口到不同平台的方式是不同的。目前,GNC在中国既有一般贸易进口业务,也有跨境保税进口业务,同时,由于被代购人员炒火,还有海外直邮进口业务。也就是说,GNC的产品在中国市场至少有三种价格体系:一般贸易进口价、跨境保税进口价、代购价(海外专柜售价+代购人员赚取的佣金)。这就造成在多个平台之间,同款保健产品的售价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价格体系上的混乱却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为什么有的便宜有的贵?是否有假货?

渠道上的混乱也是GNC在中国市场全面铺开所面临的难题。

质量管控成难题

尽管跨境电商对进口保健品敞开了渠道资源,但线下渠道的进口审批壁垒依然很高。通常情况下,为获取 ”蓝帽子“(中国保健食品标志),海外品牌平均需要为每个产品品种支付50万-100万元成本,且审批长达1-2年。如果没有”蓝帽子“,产品就不能进入药店等专业零售渠道。

GNC在内的大多数海外品牌在国内基本通过代购、跨境电商、网络购物,甚至灰色清关渠道销售,这也是为了节省成本。这种 ”打擦边球“的状态,实际上给GNC的产品质量埋下了隐患。2014年,GNC多款进口特殊形态普通食品涉嫌非法添加化学物质葡萄糖胺、褪黑素等,却依然通过电商渠道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