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如何和截然不同的印度人做生意?

为什么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与印度人打交道要比与美国人打交道困难得多?

如何和截然不同的印度人做生意?


上周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很火的文章,是一位在印度任职的中国教授所作,分享她在“为什么中国人感觉印度人难打交道”这一点上的看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之前我曾在古尔冈工作过,并多次前往印度做生意。我并没有觉得这很难,不过这位教授提出的观点非常在理和有趣,我们一起来引申讨论一下吧!

关键的区别

尽管中国和印度有着千年的文化渊源和交流,而且作为中国最盛行的宗教之一的佛教,也起源于印度,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与印度人打交道要比与美国人打交道困难得多。

正如那篇文章所说,关键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 关于承诺

中国人恪守“一诺千金”,“言而无信”可能会是人生的一个污点;而印度人很难说“不”,他们说“不”的主要方法靠一个字:拖。所以即使他们什么都不清楚,都总是会含糊地应答,而不是用很肯定的态度表达“拒绝”。

● 关于结果导向

中国人倾向于以结果为导向,而印度人重视参与的过程。可能是基于印度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让他们不得不重视程序和参与过程。就像薄伽梵歌中所说:“关注行动本身,不要关注结果”(On

action alone be thy interest, Never on its fruits.)

● 关于个人和集体权利

印度人在很大程度上更关心个人或本族权利;而中国人则更看重社会和谐,家国一体。

前两种是可能会让国人在与印度人的互动中常常受挫的日常差异;而第三种则更多地是超越生活本身的态度或哲学差异。

文章里提到,当典型的中国人与典型的印度人一起工作时,前者会经历四个阶段:喜欢,焦虑,失望和愤怒。不过文章也指出,双方越是国际化,就越容易相互合作,因为两者更向一个中间的交流方式靠近,即 “国际、或西方”的交流方式。

不过也不总是这样

不过,墨腾认为这些差异的某些方面并非天生或固有的。真实情况往往而不是单一的,而是像马赛克一样复杂。

具体来看这三点:

● 关于承诺

尽管中国社会倡导“一诺千金”,但是打破这个准则也是常有的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询问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在中国做生意的时候,也常会遇到不知道是否应该信任承诺的情况。

自从中国开放对外贸易以来,许多西方商人也发现中国人永远不会说“不”,而是“我们需要再想一想”或“我要请示我的上司来决定”。也许唯一的区别是,中国人说“不”的表达方式虽然委婉但却有套路可循;而在印度,你很难明白摇头的真正含义。

● 关于结果导向

尽管也许在佛教的影响力下,中国人一直很努力,但中国本源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过过去二十年里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结果的看法。从华为到阿里巴巴,这些业内的领头羊都是高速发展和积极进取的。因此,结果驱动已成为常态。

● 关于社会和谐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是突出重点,但其实和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旋律。内部冲突是常有的事,族群之间也摩擦频繁。

与印度人合作

过去,中国商人侨居到不同的国家,他们找到了恰当的方式来适应当地的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中国习惯和当地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扩张海外业务或寻求投资海外的机会,而且他们的心态和以前不一样了。许多人对他们(或者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他们对当地文化耐心了解并愿意适应的能力减弱了。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印度市场。许多中国商人在非洲,中东和东欧市场工作的时候,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就像许多美国商人在中国或任何其他新兴市场工作时所遇到的挑战一样。

墨腾认为这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大问题,不过对于在另一种文化中工作的人而言,他们的确需要了解那些塑造不同文化的细微差别,他们也需要对不同文化持有尊重的态度。

就像那篇文章最后所言:“很难用优劣去评价文化的差异。事实上,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逻辑,这能让我们在不同文化中生活和交流时减少预期的误差。”

(来源:墨腾创投)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收藏

--

--

分享
墨腾创投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